國內幾大期貨交易所發布的適當性認定具體標準
微信公眾號qihuokaihu88 QQ客服95215041
國內期貨特定品種開戶適當性要求:10萬人民幣(原油50萬人民幣)或等值外幣驗資5個交易日,通過特定品種知識測試,有經驗有誠信。期貨特定品種都是證監會規定的,允許境外參與的品種。
直接預約品牌期貨公司客戶經理1對1指導辦理開戶,無門檻享受VIP高標準專人對接服務,具體可咨詢右側客服或添加文末微信二維碼。
來看看以后我國特定品種期貨開通的具體要求。如果你想開個商品期貨賬戶,只需要通過我們預約,拿出手機,期貨開戶客服一對一全程指導,要年滿18周歲,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
國內幾大期貨交易所發布的適當性認定具體標準為
一、客戶的可用資金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開戶機構為參與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的客戶申請交易編碼或者開通交易權限的,該客戶申請日前5個交易日每日結算后,在該開戶機構處的保證金賬戶可用資金余額均不得低于人民幣10萬元(原油50萬元)或者等值外幣。
(二)客戶保證金賬戶可用資金余額以開戶機構收取的保證金標準作為計算依據。人民幣和外幣余額加總計算,外幣與人民幣之間的換算公式為:
外幣金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當日外匯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外匯充抵折扣率。
其中,外幣是指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交易所)規定的可充抵保證金的外匯資金。可用外幣幣種和外匯充抵折扣率由交易所另行公布。
二、客戶的知識測試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客戶通過登錄中國期貨業協會的考試平臺進行特定品種交易者適當性在線測試,知識測試總分100分,80分為合格。
(二)知識測試應當由個人客戶本人或者單位客戶的指定下單人全程獨立自主完成,不得由他人代替。
開戶機構應當嚴格驗證客戶身份,開戶機構相關人員和客戶應當在成績單上簽字。
(三)開戶機構不得為低于知識測試合格標準的客戶參與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申請交易編碼或者開通交易權限。
對于低于知識測試合格標準的客戶,開戶機構可以加強對客戶的培訓和指導,并可以在繼續培訓后再組織其參加測試。
三、開戶機構為客戶參與特定品種期貨交易向交易所申請交易編碼或開通交易權限前,應當確認該客戶具備交易所要求的境內或者境外期貨交易經歷。客戶的交易經歷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關于境內期貨交易經歷。客戶應當提供由期貨公司會員出具的期貨交易結算單,以證明其最近三年內具有境內交易場所期貨或者期權真實交易成交記錄。鄭商所PTA期貨開戶適當性要求,需要提前了解清楚。
(二)關于境外期貨交易經歷。客戶應當提供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會)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國家(地區)期貨監管機構監管的境外交易場所的期貨交易記錄明細或者結算單據或者其他憑證作為證明,以證明其最近三年內具有期貨或者期權交易成交記錄。
四、客戶應當滿足合規誠信要求:
(一)開戶機構為客戶參與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申請交易編碼或者開通交易權限前,應當對客戶的誠信狀況進行綜合評估。不得為存在嚴重不良誠信記錄或者被有監管權機關宣布為期貨市場禁止進入者的情形的客戶申請交易編碼或者開通交易權限;不得為存在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交易所業務規則禁止或者限制從事期貨交易的情形的客戶申請交易編碼或者開通交易權限。開戶機構應當向客戶明示有關禁止或者限制從事期貨交易的規定和要求。
(二)開戶機構可以要求客戶出具相關書面承諾。
(三)開戶機構可以通過中國證監會證券期貨市場失信記錄查詢平臺(http://shixin.csrc.gov.cn/honestypub/)、中國期貨業協會行業信息管理平臺(http://db.cfachina.org/CFA/)等多種渠道了解客戶誠信信息。
五、開戶機構為單位客戶參與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申請交易編碼或者開通交易權限前,應當確認單位客戶具有參與期貨交易的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相關制度,包括指定下單人授權、管理等內容;具有健全的信息通報制度,包括向開戶機構提供和及時更新負責期貨交易的部門主管人員及相關業務人員信息的機制等內容。
六、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規定的專業投資者,為參與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申請交易編碼或開通交易權限的,可以不適用本指引關于可用資金要求、知識測試要求、交易經歷要求的相關規定。
適當性要求你現在清楚了嗎?開戶機構應當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期貨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有關規定,審慎評估客戶是否為專業投資者,并將相關材料留檔。
中國期貨開戶網三大核心優勢:
1,服務優勢,網絡實時客服+專屬客戶經理,遇到交易問題三分鐘反饋解決。
2,費率優勢,交易費率陽光透明,交易手續費量大可享優惠。
3,品牌優勢,國資期貨公司著名品牌,交易所優秀會員,營業部遍布各大城市。
開戶咨詢:右側在線客服,或掃描下方微信二維碼手動添加客服,享受費率優惠

上篇:什么是開戶適當性要求 鄭商所PTA開戶條件
下篇:《鄭州商品交易所特定品種交易者適當性制度操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