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球面臨一系列經濟、政治挑戰,西方國家經歷了經濟滯脹的艱難時期,經濟增長步履維艱,物價飆升不止,政治風波迭起。在這樣的背景下,股票市場遭受了戰后最嚴重的危機之一,道瓊斯指數在1973-74年的股市下跌中跌幅驚人,超過了50%。這一時期,人們深感缺乏有效的金融工具來應對股市的劇烈波動。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堪薩斯市交易所(KCBT)在1977年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提交了一份關于開展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報告。這份報告提出以道瓊斯的“30種工業股票”指數作為交易的基礎。然而,由于道瓊斯公司的反對,KCBT靈活調整策略,轉而以價值線指數(Value Line Index)作為期貨合約的交易標的,并在1979年4月再次向CFTC提交了修改后的報告。
盡管CFTC對這份報告給予了高度關注,但監管權的分配問題使得決策過程變得復雜。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CFTC在股指期貨的監管問題上存在分歧,導致決策陷入僵局。然而,在1981年,新的領導層出面調解,新任CFTC主席菲利蒲·約翰遜和SEC主席約翰·夏德達成了著名的“夏德-約翰遜協議”。該協議明確了股指期貨合約的管轄權歸屬于CFTC,并在1982年得到了美國國會的通過。
同年二月,CFTC迅速批準了KCBT的報告,并于24日推出了價值線指數期貨合約交易。僅僅一個月后的4月21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也推出了S&P500股指期貨交易。緊接著,紐約期貨交易所(NYFE)在5月6日也加入了這一浪潮,推出了NYSE綜合指數期貨交易。
股指期貨的出現迅速取得了成功。其誕生當年,價值線指數期貨合約就成交了數十萬張,而S&P500股指期貨的成交量更是驚人地大。到了1984年,股票指數期貨合約交易量已經占據了美國所有期貨合約交易量的超過20%。其中,S&P500股指期貨的交易量尤為突出,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金融期貨合約。這一創新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避險工具,也為全球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全球金融市場中,S&P500指數的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一現象的背后,是股指期貨的巨大成功。其成功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美國國內期貨市場的規模擴張,更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場股指期貨交易的狂潮。
這一波熱潮的涌現,不僅僅局限于已有期貨交易所的競相仿效與特色化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即使是之前從未涉足期貨交易領域的,也紛紛將股指期貨視為打開期貨交易大門的鑰匙。他們看中了股指期貨所帶來的巨大潛力和商機,開始嘗試并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股指期貨交易。
這種趨勢不僅推動了全球期貨交易的多樣化發展,也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選擇和機會。同時,這也標志著全球金融市場正朝著更加開放、多元、創新的方向邁進。可以說,股指期貨的成功不僅影響了美國,更是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添加官方認證企業微信 免費咨詢
品牌優勢:互聯網開戶口碑多年霸榜
服務優勢:專屬顧問 新人一對一教學
費率優勢:超低無門檻交易所+1分錢
下篇:目前市場主流指數合約清單
期貨行業優秀推廣站
國家雙認證備案注冊
十五年在線服務經驗
大品牌國企期貨公司
NEWS免費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