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氣溫的驟然變化使得市場對顯性的供應壓力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關于節后市場是否會進入新一輪的估值下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本文旨在比較節前和節后的變化,我們發現,短期內由于氣溫的快速回升帶來的銷售壓力,盡管中下游的庫存水平相對較低,但余糧的壓力相較于節前已有減量。這預示著中下游收購進度將有所加快,有望緩解由于恐慌性拋售帶來的情緒壓力。
進入三月的傳統淡季,下游指標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趨勢。疊加多變的天氣以及進口成本的下調,市場反彈后可能會再次測試基差低點。綜合評估,我們仍認為市場整體偏弱的格局并未改變,但趨勢性行情將難以提供較高的收益水平。對于月間相對強弱的交易,我們仍將予以關注;而在跨品種價差方面,應關注此前2月訂單結束后加工利潤空間仍在的情況。
在節前的報告中,我們結合調研結果對糧食銷售進度進行了評估,發現黑龍江東部地區的售糧進度同比偏慢3-5成,且西部地區的壓力大于東部。這一現象從種植成本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具體來說,黑龍江東部地區的地租水平低于西部,且單產并未受到夏季干旱和上市前降水過多的影響,因此糧食的流通成本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在價格下跌過程中,東部農民的損失更多是收益相對于去年的下降,而非大幅虧損。因此,在調研過程中選擇年前銷售的種植主體多于西部。隨著基本面的低估值地區逐漸售出,市場的格局可能會發生新的變化。基本面的支撐正在逐漸減弱,這更多是因為種植端在節后出現了“越跌越賣”的“踩踏”沖擊。這意味著價格的下移幅度難以預測,只能依靠中下游基于收購情況所形成的量價關系來反映。從預期面來看,年后賣壓已經成為市場普遍認同的觀點。從過去的數據來看,已經實現的收購價格折算到產地收購價格已經來到0.76-0.77元/斤的水平,這意味著對于節后落價的預期已經被部分price-in。然而,對于中下游群體的收購情況,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評估。
在第二部分,我們談談渠道購銷的變化。本市場年度,貿易商的收購情況相對清淡,他們更傾向于少建或者不建庫存,而是依靠自身的渠道能力進行少量購銷。這主要是因為現貨發運難以順價。烘干或者直收潮糧都存在虧損,而且經歷過前兩年的虧損之后,很多貿易商元氣大傷,因此采取了謹慎的策略。在11月的反彈期間,部分貿易商認為反彈已經開啟,會少量建庫存,但因后期落價再次虧損后放棄建庫計劃。一些貿易商選擇囤好糧以待“優糧優價”。然而,更多的貿易主體選擇觀望。
除了不順價問題以外,本年度缺乏大型企業“領頭羊”效應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往年很多貿易商的收購策略以跟隨大型企業為主,但今年由于前兩年面臨類似的問題,大型企業也開始關注業務盈利水平,擔心糧價先漲后跌。因此,中下游企業的出手緩慢。再者,從基層也可以看到售糧進度的緩慢。這導致了部分做停塔停收處理,以產地調研的沿途觀察為樣本,不開塔的比例在24%-80%浮動。不同地區的開塔比例也存在差異,東部北邊開塔比例較低,存在賣糧的農民因為價格問題或者收購主體少的原因形成了主動惜售和被動惜售的情況。
添加官方認證企業微信 免費咨詢

品牌優勢:金口碑 資深期貨客戶經理
服務優勢:專屬顧問 新人手把手教學
費率優勢:業內超低 保證金手續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