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煤中生產液體燃料的概念(圖3.2)也是陳舊的(Berthelot,1869),經常被認為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可以緩解預計的液體燃料短缺,并為那些擁有大量煤炭資源、同時也是原油凈進口國的國家提供一定程度的能源獨立(Speight, 1994)。
本章的目的是審查從煤的液化可以生產液體的方法,煤炭期貨資料,并概述反應壓力(psi)為這些液體的一般特性提供了研究不相容現象的參考點。
泥炭的典型元素組成及幾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等級煤
液化
將煤轉化為液體有許多潛在的方法(Alpert和Wolk, 1981;(表3.4、3.5和3.6),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進行了調查(Anderson和Tillman, 1979;Whitehurst et al.,1980;0’Hara,1981;Speight,1994),但實現完全商業化還不夠經濟。然而,最近的努力聲稱可以提高低階煤的液體產品產量(Serio et al.,193),從而使該工藝具有商業可行性。
第一次從煤中提取液體的商業生產是在19世紀早期的碳化過程中,主要用于生產焦炭和天然氣。煤炭直接加氫和間接合成液化的成功研究始于20世紀初。在20世紀40年代早期至中期,德國為戰爭提供了大約10萬桶/天(15.9 x 10°升/天)的液體燃料。
雖然目前的目標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有一個明顯的嘗試降低操作條件(約400℃;ca。750°F, ca。3000psi,20.7 MPa,氫氣),這在早期工作中很普遍。此外,也在努力減少對氫的需求(一種越來越昂貴的商品),表3.3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煤本身中的氫,或使用能夠(就地)向該過程提供氫的煤衍生溶劑,來減少該過程的幾種溶劑提取工藝的總摘要(Rudnick和Whitehurst, 1981)。
煤在溶劑載體或載體存在下的壓力下輕度加氫也可用于生產固體瀝青和半固體瀝青類材料。煤炭期貨資料,氫化程度和條件的嚴重程度決定了產品的性質和范圍。
煤產生的液體的分布取決于煤的性質、工藝條件,特別是煤中“加氫”的程度。烴類氣體和液體作為副產品產生,隨著反應的嚴重程度越來越多。在嚴重程度的極限,甲烷是唯一的碳氫化合物產物(加氫氣化)。
煤液化過程產生的液體與石油液體不同(通常被稱為更復雜)(Kershaw, 1989;Philp and de las Heras, 1992)。一般而言,液體產品可分為中性油(主要是純碳氫化合物)、焦油酸(苯酚)和焦油堿(堿性氮化合物)。
添加官方認證企業微信 免費咨詢
品牌優勢:金口碑 資深期貨客戶經理
服務優勢:專屬顧問 新人手把手教學
下篇:沒有了
期貨行業優秀推廣站
國家雙認證備案注冊
十五年在線服務經驗
大品牌國企期貨公司
NEWS免費培訓
Online投資者教育優秀平臺
投資者熱點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