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技術
從傳統的普通貨物運輸到集裝箱運輸的轉變是一個耗時幾十年的過程,就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絕不是一個順利的過程;旧,集裝箱化的采用帶來了一個勞動力替代的過程,因此增加了運輸系統的資本密集度。
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有兩種考慮影響到發展中國家所作的技術選擇。第一,技術發展是在勞動力和資本相對價格與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國家開始的,第二,服務質量的改善,例如速度、貨物損壞等,在發達國家通常產生的貿易中比在發展中國家更重要。
表2.3也反映出發展中國家集裝箱化的延遲執行情況,其中顯示了1971年的集裝箱貿易。同樣,到1974年為止的集裝箱化計劃也基本限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貿發會議運輸和運輸技術,1971年,第42-46頁)。
因此,集裝箱運力期貨資料,僅供參考。對發展中國家的港口來說,適應集裝箱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為它們通常有大量的非熟練勞動力可供使用。
人們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只有同時提供門到門的集裝箱服務,才能充分發揮集裝箱化的優勢。雖然認識到需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要素稟賦,但RMT傾向于對適應技術問題持懷疑態度,但卻不予以忽視。集裝箱運力期貨資料,僅供參考。
從長遠來看,主流觀點認為,“適應技術”不應該是“二等技術”,無論是在運輸還是在港口處理。在短期內,隨著集裝箱化的出現,船東一般都表現出對更多功能船舶類型的某種偏好,從而響應了不同港口的處理能力(在發展中)或者發達國家)差異很大。
因此,1974年版的RMT指出:
在使用單位負荷運輸系統方面采取靈活的態度有助于減少一種特定方法相對于其他方法投資于基礎設施所需的資金數額,直到達到一個階段,即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特定運輸需要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哪種方法對發展中國家最經濟和最有利(貿發會議運輸資源管理會議,1974年,第50頁)。
添加官方認證企業微信 免費咨詢
品牌優勢:金口碑 資深期貨客戶經理
服務優勢:專屬顧問 新人手把手教學
期貨行業優秀推廣站
國家雙認證備案注冊
十五年在線服務經驗
大品牌國企期貨公司
NEWS免費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