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貿易量隨著世界經濟的積極趨勢、投資的好轉和商品價格的上漲而增加。商品價格水平的提高使商品出口國的出口收入有所增加,這反過來又有助于支持它們的進口需求。貿易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與貿易的相關性。
一方面是資本支出,另一方面是商品貿易。一般而言,與總需求的其他組成部分相比,投資往往更依賴進口。平均而言,全球投資的進口占比約為30%,而在私人消費和政府支出中,進口占比分別徘徊在23%和15%左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因此,加速投資增長特別有利于航運和海上貿易,特別是干散貨商品和集裝箱貿易。貿易快速增長增加了貿易收入彈性。貿易增長與GDP增長之比從2016年的0.7上升至2017年的1.7。
航運運價期貨資料,僅供參考。盡管如此,與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觀察到的彈性相比,這一比率仍然很低。正如前幾期《海運評估報告》所述,拖累貿易增長的結構性因素以及周期性驅動因素似乎也在發揮作用(UNCTAD, 2016)。
進出口之間以及國家集團之間的某些地區差異塑造了2017年的貿易格局。雖然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都加快了增長,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量也有所增加。它們的進口需求增長了7.2%,高于2016年的1.9%。它們的出口增長5.7%,高于2016年的2.3%。隨著電氣和電子產品貿易的反彈,以及該地區融入全球價值鏈,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在去年尤為強勁。
亞洲的出口增長最快(6.7%),進口增長最快(9.6%)。在中國等國政策刺激措施的支撐下,亞洲國內需求走強,支撐了該地區的進口需求。中國的發展與航運密切相關,因為2017年中國仍處于航運活動的中心,占該年海上貿易增長的近一半。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快速增長(6.9%)對航運和海上貿易(尤其是干散貨運輸)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反映出中國經濟朝著服務業和國內消費的逐漸再平衡方向的短期偏離。航運運價期貨資料,僅供參考。2017年觀察到的另一個變化是,中國越來越注重控制空氣污染,以及對能源結構、原材料來源的質量和國內生產與進口的權衡的相關影響。這些趨勢有利于從外部市場采購質量或等級更高的大宗商品,這反過來推動了中國進口額的增長。
繼2016年出現負增長之后,發展中美國的進口需求顯著改善。2017年走出經濟衰退的阿根廷、巴西等大型經濟體取得了積極成果。相比之下,非洲的進口需求,西亞和轉型經濟體仍面臨壓力(2017年增長0.9%),盡管與2016年相比有所改善。除其他因素外,這反映了商品價格和出口的持續疲軟,以及俄羅斯聯邦經濟衰退的影響。
發達區域的進口需求加強;2017年的交易量增長了3.1%,而2016年的增幅為2%。這些地區的商品出口量增長了3.5%,高于2016年的1.1%。
添加官方認證企業微信 免費咨詢
品牌優勢:金口碑 資深期貨客戶經理
服務優勢:專屬顧問 新人手把手教學
期貨行業優秀推廣站
國家雙認證備案注冊
十五年在線服務經驗
大品牌國企期貨公司
NEWS免費培訓
Online投資者教育優秀平臺